浅谈老胃病的治疗方法和选方

方医生谈慢性胃病经验

现将我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下,因篇幅有限只能述其大略。

1推崇伤寒论活用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疼痛为主,或伴有:口苦,口干,嘈杂,反酸,“烧心”,呃逆,嗳气,等等,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方大夫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结于心下。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创立了寒热虚实并用的理论基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治疗方法和方向。

病案举例刘某,女,58岁。患有慢性胃炎20余年,病情时好时坏,经常不能离开治胃药物,饮食稍有不慎,病情就要发作,始终无怯根治。近来病情又加重,心下痞满,嗳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日行3-4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左胁下空痛不舒。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虚浮,色青黄不泽。胃脘处按之柔软不痛,胃中有振水声。舌苔水滑,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尊仲景之法以消痞饮2号,也就是生姜泻心汤加味散水消痞,加茯苓健脾利水。此方连服7剂,痞消胃开脾健,大便成形,胁痛肠鸣均轻。后依法调理2个月有余,饮食二便均至正常,体力如常,复查胃镜,病灶基本消夫,病获痊愈。

  二、鉴脾胃论擅调脾胃升降

  李东垣,受业名门,在用汗、吐、下等常法治疗乏效时,宗元素“养胃气”的家法,以饮食劳倦内伤立论,从脾胃施治,竟获卓效。他在传统的伤寒外感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内伤学说,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其临证施治,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遣方用药也多归于脾胃,崇脾补土,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东垣之后,其脾胃学说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中医对于脾胃病的认识和治法日臻成熟,后人用“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确立了李东垣及其脾胃学说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方医生认为认为,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其论为“开合枢”,即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临床喜用风药升脾胃之阳气而达到降浊阴的目的。方大夫对东垣的脾胃学说,推崇备至,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喜用东垣之法,其常用之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枳实消痞丸。

  病案举例邢某,女,39岁。十余年前就发现有慢性胃炎,一直间断服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近半年来病情似有恶化,饮食渐减,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恶寒怕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已服中西药物数月而无效,方医生用心调理。视其舌淡而苔白腻,切其脉则濡细无力。辨为久病损伤脾胃,脾之阳气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湿热阻于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也虚,乃脾胃与肺共同为病。治当升举脾胃之阳气为主,辅以健脾化湿。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红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芍,半夏,黄连,泽泻,陈皮。服药7剂,纳增便减,周身轻松。又服7剂,诸证若失。细心调理两月有余,胃镜复查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自觉饮食体力如常人,数年之苦,终于痊愈。

三、品临证指南医案甘寒濡养胃阴

  东垣之后,脾胃学说业已形成,至清代开始认识到了胃病治疗证有缺陷,即如华岫云在批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目》中指出的“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滋养胃阴”的治法。方主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只要辨证属于胃阴虚证,多以此为基础制方,随证加减应用,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郝某,女,6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近来病情渐重,心下痞满隐痛,纳呆,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且饮水不解,大便数日一行,干如羊屎,舌红少津而有裂纹,无苔,脉细数。综观脉证,一派阴虚之象,遂处以养胃之方:麦冬,玉竹,生扁豆,生甘草,沙参,桑叶,玫瑰花,白梅花。连服14剂,诸证始见好转,舌上生苔,原方不变,续服2个月有余,病情方愈。方医生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此二药并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

  四、创新意首倡“古今合方”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方医生除继承古人经验外,自己在数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创造了一系列治法,而最有特色者乃是“合方”的运用。所谓“合方”,是指经方与后世方联合应用。方医生治疗胃病,首重饮食因素,故合之方,常以平胃散为基础方,合用不同的经方,临床屡获佳效。与平胃散经常合方,古方有小柴胡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用叫柴胡三黄泻心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方称之为平胃二黄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合用叫做柴平煎,临床用于肝郁湿盛、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此方针对饮食、情志、湿热三大病因,对于慢性胃炎,只要不是明显的胃阴虚证,皆可应用。因此,本方是方医生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最常用的方剂之一。本方运用的辨证要点是胃痛连胁,舌苔白腻,脉弦。

  病案举例夏某,男,48岁,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胃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切其脉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通过脉证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方用柴平汤加味。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方称之为平胃二黄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型者有立杆见影之效,方用平胃散和胃化湿,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二方合用,湿化热清则痞消病愈。患者刘某,患胃病五年,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来我们门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大黄,旋复花,服14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治疗白癜风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ppj.com//zcmbwh/11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