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病理

9月21日,由我科主任魏玮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行业专项项目“基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中医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远期随访研究”召开了课题方案论证会。参会专家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刘保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庆国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伟教授、医院李友林教授、北医三院消化科主任周丽雅教授、课题组骨干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教授、中医院副院长高云教授、医院科研处处长李金学教授、病理科张平主任等共同参与会议讨论。专家来到我科后对于我科室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对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的中医特色治疗表示欣赏,高度肯定了科室的发展。

会议现场

会议专家一致推荐李振吉教授及翁维良教授共同担任专家组组长,会议由高云院长主持。由课题首席科学家魏玮教授向专家组详细介绍了课题的整体框架,包括:课题背景、预期目标、研究方案、实施方案,以及临床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汇报结束后,专家主要针对课题方案一一做出点评,指出方案设计及实施中的不足并与课题组骨干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讨论中专家各抒己见,中医和西医不同科研思维的碰撞出精彩火花,最后专家组统一意见,拟出专家组修改建议。

翁维良李振吉

刘保延王庆国

李友林王伟刘建平

周丽雅李金学高云

张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前疾病,胃粘膜萎缩和(或)轻中度肠化生和(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胃癌前病变。公认的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模式为“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东亚地区萎缩性胃炎患病率较高,20~50岁人群发病率为10%左右,51~65岁人群则高达50%以上,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临床随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20年后约8%有胃癌发生。可见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是肠型胃癌的一级预防,意义重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多致病因素的消化系统难治慢性疾病,其诊治存在困境。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切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可能涉及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目前西医尚无公认的药物能逆转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只是对症治疗及密切随访。中医虽然在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逆转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方面,与西医比较显示出独特优势,但目前尚无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课题组针对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治的困境,发挥中医药优势,拟开展顶层设计科学、实施过程严谨、评价指标客观、质量控制严格的中医临床研究,解决行业难题。本课题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①联合全国14家三医院,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形成能够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癌转化的中医处方;

②与国际消化病理诊断权威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国内顶尖病理专家合作,采用中心盲法病理评估,明确以病理组织学改善为终点结局目标的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③建立萎缩性胃炎的数据中心、病理生物标本库、胃癌风险预警网络,进行长时间随访,提高中医药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循证证据等级。

课题论证专家肯定课题成果将预防胃癌的发生,延长国民寿命,意义重大。本课题的实施不但证明中医药治疗难治病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而且实践了中医“治未病”的先进医学思想,提升中医药行业影响力。专家同时指出课题组应充分预料到临床课题实施过程中将遇到的困境,细化实施方案,严格把控质量控制,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通过这次方案论证会,课题组表示将认真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努力完善课题方案,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供稿:杨洋

编辑:杨洋









































秋季治疗白癜风正当时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qppj.com//zcmbhl/11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